中山大学张均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4月13日晚,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均应邀来到中南大学人文学院,为我院师生开展题为“走向田野——谈当代文学研究的路径转换”的讲座。讲座由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吴宝林主持,学院中文系教授易彬、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武军出席并与谈。

张均首先指出研究者应建立与现实的联系,他认为,当下研究者不仅要在“图书馆之中”,又须“意识到田野的重要性”。走向田野之后,可以通过作家作品的遗迹来看到作品中无法看到的“风景”,体会到作者创作时的情感波动;他认为,除却文学遗迹,地方文史资料、档案与民间文献,如家书、日记、札记等相关材料也应该成为研究的基础。

其次,张均以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研究为切入点,重点讨论了文学研究中访谈与问卷的作用。他强调,今天的研究如果想要进一步发展,需要依靠一些稀见史料,而访谈作家所形成的记录稿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张均强调了“有温度的学术”这一观点,他认为,当研究者来到当年作家生活的地方,作品发生的地方,重新感受、想象当年这个地方发生了什么样的事,见证了怎样的人生,这一地方的人们经过怎样的生活,把这种感受与体验带进研究者对文本和史料的理解,从此出发的解读一定会把史料变得生动,论文会变得有温度,而非只是技术化的写作。

在与谈环节中,张武军指出,阅读张均老师的研究最深的感受便是强烈的现实感,这种现实感意味着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联,研究者在保持对象化的同时,尽可能地走向研究对象。其背后勾连着“什么才是真正的学术”的真问题。易彬则从自身的研究经历出发,分享了自己在做穆旦研究、彭燕郊研究时如何处理地方文献、档案,进而鼓励年轻研究者结合理论阐释与史料文献的同时建立起自己的学术自觉。

在问答交流中,参加讲座的老师、同学围绕“走向田野”的主题提出多个问题。对于史料的有效性,张均认为,发掘史料、运用史料时不可避免会遇见史料与文学、现实无法建立联系的困境,这不仅需要研究耐心,更需要与其他路径相结合。对于如何从史料导引出一个可供研究的问题,张均认为史料本身就会提供问题,但这一问题需要学术感觉的建立,进而指出可以通过与老师互动交流、持续阅读史料来建立自身的学术感觉。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张均送给参加讲座同学们一句古训。张均表示,古训的内涵亦是对年轻研究者的期望——好的研究一定来自广阔的中国大地。

撰稿:王开轩

初审:吴宝林    复审:曹修禺    终审:刘新少

2025-04-20 16:05

编辑:曹修禺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