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彭玉平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2019年10月16日,由中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以及中华经典吟唱研究与传播基地联合举办的“百家讲坛进中南”系列讲座第二讲顺利举行。《百家讲坛》主讲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教授彭玉平先生为大家讲述《王国维与陈寅恪》。

晚上7时始,讲座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22报告厅举行,场面异常火爆,我院教授杨雨老师首先致欢迎词并介绍了彭玉平教授。讲座开始后,彭玉平教授从六个方面对报告主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与解读:王国维与陈寅恪之私谊、陈寅恪对王国维之追思、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文化遗民与政治遗民、中西学术与预流观念、文化神州的“丧”与“系”。

首先,彭玉平教授以几张王国维、陈寅恪故居的老照片引入,讲述了王国维与陈寅恪的生平和故事,表达了对两位学术大师的崇敬之情。彭玉平老师通过引用一段王国维致罗振玉的书信,来说明陈寅恪的家学渊源、东方言语学的学术基础、欧洲学问界的国际背景、摩尼教赞颂的宗教专精,以及王国维对陈寅恪的赏识。蒋天枢曾评价王国维与陈寅恪是“识趣特契”,彭玉平教授认为两位先生都足够敬畏学术,且曾经在工字厅寒夜对谈,于海王村联袂淘书,二人都以读书为生存方式——王国维“毕生惟与书册为伴”,陈寅恪则在哈佛被认为是“读书最多者”;这些足以说明王国维与陈寅恪私谊深厚、品性相合。

接下来,彭玉平教授为大家讲述了陈寅恪对王国维的追思。从1927年至1953年,陈寅恪曾六度追思王国维:作挽联、挽诗、挽辞、写碑铭、序言与对科学院的答复。最初,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是因“十七年家国久魂消,犹余剩山残水,留与累臣供一死”而自沉;后来,他转变看法,将王国维投湖的原因归咎于文化衰落:“凡一国文化衰亡之时,高明之士,自视为此文化之所寄托者,辄痛苦非常,每先以此身殉文化。如王静安先生,是其显著之例。”

第三部分,关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彭玉平教授说:“此虽是陈寅恪总结提出,但来自王国维。”陈寅恪的“独立自由”是要摆脱政治的束缚,王国维是追求学术超越功利。陈寅恪曾道:“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

彭玉平教授还对“文化遗民”与“政治遗民”进行了区分。他认为陈寅恪是典型的文化遗民,而王国维兼有文化与政治遗民的双重身份——王国维曾任晚清学部图书局编译;辛亥后连作《颐和园词》《蜀道难》《隆裕皇太后挽歌辞九十韵》三诗,分别哀挽慈禧、端方和隆裕太后;又在应清华聘前担心“不能时常往来清室”。

彭玉平教授谈:“王国维主要通过书本认识西方,而陈寅恪则实地感受着西方文化,认为中西为体用关系。”陈寅恪主张:“而救国经世,尤必以精神之学问为根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彭玉平教授还举例为大家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读——陈寅恪以西方社会经济史学分析唐朝灭亡的原因,即归于唐代末年东南诸道财力富庶地区的遭致破坏以及南北运输之中断。

最后,以陈寅恪挽王国维诗:“文化神州丧一身”,与吴宓为陈寅恪祝寿诗:“文化神州系一身”为切入点,彭玉平教授谈及文化神州的“丧”与“系”,充分肯定了王国维与陈寅恪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贡献和产生的深远影响;并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那么陈寅恪之后呢?又有谁可以代表中国的文化?

本场讲座设置了会后提问环节,除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外,其他各个学院的学生都慕名而来,现场座无虚席,大家踊跃提问、积极发言,讲座在热烈欢快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通讯员:中南大学文新院汉语言文学2016级本科生王雨墨)

2019-10-17 14:56

编辑:王颖娇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