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张晶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2019年11月13日下午三点半,由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系列讲座活动之一在文法楼230会议室顺利举行,主题为“万物一体思想与中国诗学的美学意义”。本场讲座由中国传媒大学张晶教授主讲,我院欧阳友权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张晶教授介绍道:“‘万物一体’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观念,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表述。当代著名哲学家张世英提出‘人——世界’的在世结构,就是以‘万物一体’为其思想资源的。”因此,本场讲座的内容主要有如下三部分:从张世英的“人——世界”在世结构谈起;“万物一体”的哲学意蕴;从“万物一体”观念生发出的中华美学气质。

首先,张晶教授强调了“万物一体”是对“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理论表述,是中华民族完全不同于西方“天人二分”的独特价值观。张世英先生提出了两种人生在世的结构,分别是“主体——客体”以及“人——世界”;所谓“主体——客体”是指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并且以我为主、他人为客,主体凭着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性以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借此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而“人——世界”则是把二者视为血肉相连的关系,在这一结构的本体观中,中国哲学的“人与天地万物一体”是最典型的。张晶教授讲到:“以往的美学对审美意识的基本看法,有的主张审美意识主要源于主体;有的主张审美意识主要源于客体;有的主张审美意识是主客体的统一。”而在张世英看来,这三种都逃不出主客关系模式,即把主体、客体看作彼此外在、相互独立的实体。但是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交融,也就是“天人合一”,它的具体内涵最为集中地体现在宋明理学“万物一体”观念中。

接下来,张晶教授旁征博引,以孟子、老子、庄子、程颢、陈来和王阳明等大家的观点为例,总结了“万物一体”作为仁学在新儒家阶段的理论进展成果的哲学内涵:一是人与社会、与自然整体和谐,并以“生生之德”的生命创造作为这种整体和谐的动力;二是以主体的情感和知觉推及他人和万物,使人间、宇宙成一有情世界;三是“一气流行”作为“万物一体”的基本物质元素,形成了人与宇宙万物的统一性。这些哲学内涵具有非常丰富且独特的美学基因,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了中国美学的一些特质。

张晶教授认为,正是“万物一体”的思想造就了中国美学的独特气质,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万物一体”观念使中国人在艺术创作的审美关系上呈现出特殊的样态,审美对象呈现为有机性的完整的场域;二是由艺术家审美活动而创造出的文学艺术作品,带有元气淋漓的生命感;三是审美活动的主客体呈现出普遍的主体间性;四是审美主体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对万象的映射中凸显其主体地位的。

本场讲座设置了会后提问环节,我院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大家踊跃提问、积极发言,在聆听的过程中产生了深刻的思索,讲座在热烈欢快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撰稿:王雨墨)

2019-11-14 15:18

编辑:王颖娇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