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主任、人民在线总编辑单学刚老师走进课堂

2020年11月3日晚7时,在中南大学新校区A座123教室,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主任、人民在线总编辑单学刚老师应邀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级融媒体实验班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讲座。讲座主题为“全媒体时代的舆论生态和舆情产业”,主持人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白寅院长。

讲座伊始,单老师援引“截止到2020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9.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7%,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2%”这一数据,说明移动互联网的全民传播时代已悄然到来。

紧接着,单老师谈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舆情传播。他首先介绍了网络舆情的概念、发展及其社会功能,并重点讲解了舆情传播的规律和周期。他总结了舆情生成和消解的一般路径:起源(冲突性、典型性、社会性、模糊性-不对称性)→网民评论(多平台轮换、交互),形成热点→意见领袖和知名账号介入→传统媒体挖掘与评论→涉事机构应对和处置→如不当则再掀波澜、再次应对→网民注意力逐渐转移、舆论消解→新的热点话题、酝酿、出现。其次,他还对舆论场中不同类型的参与者和推动力,一些典型的传播效应和网民心理作出了细致的分析。关于如何采集加工舆情信息,做好敏感舆情信息的预警,他也分享了许多实际经验。

接下来,单老师对舆情产业的起源、发展和趋势作出了细致解读。他指出,舆情产业是我国特有的产业形态,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服务业理念,从事舆情信息监测、预警、报送,舆情态势分析、研判,舆论环境研究,以及危机处置和引导,网络形象修复等相关工作的产业类型。舆情产业的出现离不开五大背景:媒介演变、政策支持、技术发展、舆论生态和社会需求。它萌芽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于本世纪初逐步走向商用。2008年开始,国内网络舆情监测与研究机构开始大量出现,正式组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并于2009年实现企业化运作,这正是舆情服务产业化的标志。单老师认为,大数据时代舆情产业前景可期,应用拓展、学科融合和资源整合成为主基调。但是,舆情产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网络舆情监测机构作为第三方观察者,如何保持中立、客观、建设性的立场,还原舆情服务的本意。

最后,单老师谈到了融媒体发展与人民网融媒体建设的实践经验。他认为,2019年以来,各地融媒体建设的舆论关注度有明显上升,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发展格局。但是融媒体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建设规划上重形式,轻长远;体制机制上重建设,轻管理;技术平台上重引进,轻实效,重硬件,轻软件;内容传播上重数量,轻运营;人才培养上重培养,轻激励。他指出,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思维理念上实现两个转变,一个是从传播体系转变到社会治理,一个是从传播逻辑转变到政治逻辑。在实现路径上,则要把握三种多元(多平台发布、多渠道推广、多终端传递),三足鼎立(内容+技术+营销),三栖并重(资讯+政务+服务)以及六“化”为先(移动化、可视化、场景化、社交化、个性化、下沉化)。为了加深理解,单老师特意分享了人民网融媒体建设理念与模式探索的五点成功经验。一是内部、党媒、跨业、社区“四维融合”理念支撑融媒体全面深度融合;二是内容体系支撑融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三是开放产品能力、技术赋能融媒体长远发展;四是党建及政务产品实现“新闻+政务”平台融合;五是丰富的融媒体报道经验和运作模式提供借鉴。

在互动环节,多名学生积极提问、踊跃发言,得到了单学刚老师耐心细致的解答。整场讲座中,单老师深入浅出的授课方式、诙谐幽默的授课风格给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汲取了新的知识,受益匪浅。

中南大学文新院中文班2020级研究生 邹诗雨

2020-11-05 16:32

编辑:鞠鹤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