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吴飞教授为我院学子讲学

2020年11月16日晚19:00,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吴飞教授应邀为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讲座,本场讲座通过腾讯会议进行在线直播。讲座主题为“现代读心术及反思”,主持人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白寅院长。

白寅院长首先对吴飞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在场师生介绍了吴飞教授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突出成就和卓越贡献。本次讲座吴飞教授以读心术为引子,结合人工智能和神经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与与会师生们探讨了人的主体性这一核心命题。讲座层层递进,引人入胜。

讲座伊始,吴飞教授便指出读心术是人类亘古以来的渴望,却又因交流的无奈和困境而往往难以达成。传统的读心术是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从而对其内在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如《鬼谷子》中便有大量中国古代读心术的介绍;而现代读心术则是借助各种先进的脑成像技术来对人脑活动进行测定,如《盗梦空间》中凭借机器读取人类梦境的科幻场景,以及现如今火热的可预测人类行为的机器人。

由此,吴飞教授抛出一个疑问:人心可以识别吗?为了解答这一疑惑,吴飞教授从三个方面加以具体阐释。一是心智的产生及机理,吴飞教授指出,人的心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其中包括人的认识、判断、思维等意识活动,也包括人的情感与情绪活动;心智也是一种信息方式,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人类一直在探索破解自身的密码,并且确实找到了越来越科学的方法和测量工具来测量心智,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愈发明白,人的意识活动也并非纯粹的精神活动,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身体乃是比陈旧的灵魂更令人惊异的思想”。二是智能、算法与全息连接。吴飞教授在这里着重介绍了人工智能与人际传播的起源与流变,从图灵测试开始,到随后的神经网络、人类脑计划和AlphaGo,人工智能的发展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因此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和机器的情绪、情感和智慧,成为值得思考的科学伦理难题。三是基于人工智能的读心术目前可以做到什么,吴飞教授认为,识图看脸(人脸识别)、辨音释义(语音转文字)、通心会意、情绪感知和脑波探测(如脑机接口)等功能,是人工智能的强项。但尽管人工智能越来越有能力识别人心,这并不意味着机器具备了意识和思维力。借助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读心,但距离真正的读心术尚有相当漫长的距离。

接下来,吴飞教授聚焦本场讲座的核心概念——人的主体性问题,也就是对人类意识的看法。吴飞教授指出,事实上,无论是强人工智能还是弱人工智能,都是基于意识的物理基础对意识内容或意识形式的仿真,没有触及到人类意识独特的主观感受性问题。因此可以认为,意识在当前科学体系下,是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模拟和仿真的。

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吴飞教授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反思。在数字时代,不借助数字信息,作为主体的“人”已经无法证明自身的存在。通过公开的数据,人工智能也可以成为影响、操纵、控制他人心理和观点的工具,这种心理入侵的行为相较于读心术,更应值得人们警惕。另外,在未来人们通过脑机接口可以更直接地操作人工智能系统这个新的“超级大脑”,这意味着读心术成为现实的可能。但这并不是对技术盲目乐观的理由,吴飞教授认为,正如尼采曾经呼吁的要重估一切价值,最重要的价值便是人本身的价值,这关乎在人与技术相处过程中如何永葆人的主体性的问题,也期待未来进一步的探索与思考。

在互动环节,多名学生积极提问、踊跃发言,得到了吴飞教授耐心细致的解答。整场讲座中,吴飞教授深入浅出的授课方式给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纪要人:数字出版1702胡沛晨

2020-11-23 08:28

编辑:鞠鹤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