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陈昌凤教授为我院师生做线上讲座

2020年12月18日上午8:00,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昌凤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讲座。本场讲座通过腾讯会议线上直播,讲座主题为“算法传播的范式革命与价值风险”,由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白寅院长主持,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

白寅教授首先对陈昌凤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在场师生介绍了陈教授在算法传播领域的突出贡献。本次讲座,陈昌凤教授从信息传播的个人化转向视角,分析了信息个人化的演变和实质,探讨了算法传播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观指向。

讲座伊始,陈昌凤教授概述了信息个人化从交互到智能的发展历程。从第一代“信联网”到第二代“物联网”再到第三代“人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移动化三项技术相辅相成,成为影响未来百年的新技术,不断拓展着人类力量。在此背景下,智能算法引发了新闻业的范式变革,不同媒体新闻机构争相推出定制化新闻。陈教授以谷歌的个性化搜索机制为例,解释了算法分发的工作是通过百亿级别的特征值,智能推荐匹配用户的资讯来完成的。接着,陈教授针对订制化信息抛出了四个疑问,即技术是否会控制新闻?用户的隐私界限是什么?什么样的数据才可以提供没有偏向的新闻?民主协商式的信息推荐有可能达成吗?

随后,陈昌凤教授从身体与技术的关系层面,分析了信息个体化转向的实质是技术发展从离身的身体技术化,转向具身的技术身体化。陈教授指出,身体是技术的发源地,智能时代技术与身体的进一步融合,不仅重塑人与技术的关系,还深刻地改变人的存在方式。从个人化溯源身体与技术的关系,可以得出技术与身体存在着动态互构的关系,从原始社会的身体技术化到如今的技术身体化,技术与身体逐渐融为一体。而从其关系趋势来看,技术延展了身体的感官和功能,还深度参与到人的自我的创建。

接着,就算法传播如何构造信息个人化的问题,陈昌凤教授解释了此过程中所运用的技术、思维及其综合而成的传播范式,并举出了云个体的再造这一算法传播的研究范例。陈教授解释到,利用个体信息化,在云端再造与真实个体相关联的云个体,并在“云个体=真实个体”的假设下,通过算法的自动挖掘、聚类和分发,能构建一个自适应的传播生态,让真实个体通过云个体与互联网发生交往,借此实现信息传播的个性化,从而解决大众传播“千篇一律”和单向度无反馈等问题。

最后,陈教授从价值偏向到公共性消弭的角度,指出了信息个人化的四个价值风险。一是“个性化新闻”加剧观点的极化、信息气泡现象,局限了人们的信息范围;二是个性化搜索对用户隐私的侵犯问题;三是信息选择和新闻编排将把关权力让渡给读者,消解了媒体的专业性;四是“个性化新闻”会消减阅读共同新闻所带来的共同体验,消解人们的社区意识和公共性,陈教授还带领师生进一步讨论公共性与个性化的边界和对立问题,并重点阐释了根据用户个人喜好筛选信息带来的信息茧房效应。

在本场讲座中,陈教授以旁征博引的分享、逻辑缜密的论证和深度前瞻的分析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与会师生受益匪浅。整场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中南大学文新院广播电视学2018级本科生 项梦婷

2020-12-23 09:48

编辑:鞠鹤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