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刘丹青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2021年4月13日上午10点,深圳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刘丹青先生应邀在新校区B座201教室为我院师生带来题为“‘啥’在方言中还能变成些‘啥’——以吴江、苏州方言为例”的讲座。讲座由我院李星辉教授主持,中文系刘青松、龙丹教师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刘教授提出语言学科同自然学科类似,既要求活跃的思路,也需要证据和推导。吴江虽隶属苏州,但两地方言在语音上有很大差别,此次将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讨论疑问代词“啥”的来源及其在方言中的基本功能。

接着,刘教授通过列举湘语、苏州话、吴江话、上海话中的“啥”,指出各地方言里的“啥”虽然读音不同,但在语义用法上存在共性,相当于“什么”,具有扩展功能。尤其是吴江方言中的“啥”具有更多扩展功能,既能运用在表强烈反预期的问句或反问句,又能存在于委婉性减量构式语气句中。“啥”字原因问句在“惊异”范畴上可以形成一个等级三分的小库藏,即中性预期“为啥”、反预期“哪哈”、惊异“啥”。“啥”在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中不充当状语,而吴江话中的“啥”具有疑问副词功能,可在句中做状语。

最后,刘教授就以上问题提出了自己观点。首先,关于疑问副词“啥”的来源,刘教授提出四种渠道。第一种为指物疑问代词直接做状语,第二种是“啥”来自做状语“啥事体”的缩减形式,第三种是“啥”来自“为啥”的脱落省略,第四种是“啥”来自叹词性用法向主句的并入。刘教授认为这四种渠道都有可能形成疑问代词“啥”,但还需要继续探讨。其次,关于吴语委婉性减量构式语气句中的语气词“啥”,刘教授认为这与吴语中上位话题结构和分裂式话题结构的存在有关,话题优先的类型特征和话题结构的多样性创造了这一语法化的库藏条件。

刘教授开阔的学术视角、严谨的学术态度给我们无限启发与思考,由浅入深的研究思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会后提问环节,与会同学踊跃发言,提出许多见解独到又引人深思的问题,得到了刘教授耐心细致地解答。整场讲座在热烈欢快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撰稿人:李梦圆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

2021-04-14 11:34

编辑:鞠鹤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