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7日晚7时,“中南大学名师名家学术系列论坛”之《德意志美学的文化空间》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22报告厅举行。本场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教授主讲,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欧阳友权教授主持,文新院党委书记罗军飞研究员、院长白寅教授等两百余位师生共同参与。
张政文教授从“空间”入题,指出“空间”的内涵乃无界永在。以“空间”的科学概念为依据,他进一步谈到“文化空间”的三层涵义:一、在固定时间、特定场所进行的文化活动以及文化活动中的特定叙述,例如孔庙与儒学的牵绊;二、文化遗产所处的环境,例如故宫——一个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精神文化遗产等多元遗产构成的特殊文化空间;三、文化产生与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态与现场,例如中华文明的早期典型形态——黄河中下游地区农耕文明的生成过程。以此为基调,以问题为导向,张政文教授正式提出德意志美学生存发展的外在条件性与内在规定性问题,并从以下四个维度全方位剖析和阐释了德意志美学的文化空间。
一、德意志美学的地缘空间
话题围绕德意志地缘特征——文化的复制性特征——德意志文化空间特征——德意志美学特征的思路展开。张政文教授首先从德意志传统地理位置切入,指出其与丹麦、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文化大国无明显的天然分界线的特点。其次,点明文化的复制能力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强盛与否的表征。文化的自我复制(copy)性驱动着德意志周边的文化大国占领德意志以加之于自身文化的欲望,而国境线的模糊为这种文化入侵提供了便利。再次,强调德意志民族长期处于离散状态,缺乏主流籍贯、文化认同乃至共同语言。于是一个“超不稳定”的德意志文化空间出现了:高度集中和高度狂放同在,高度理性和高度狂热同在,高度秩序和绝对混乱同在,高度人性和绝对野蛮同在。
张政文教授以“延长了的青春期”一词来概括德意志这种由地缘空间造就的文化空间的“超不稳定”状态,不稳定而有创新,不老成而有活力。这种“延长了的青春期”渗透于德意志美学,表现为英法之争、古典与浪漫之争等世界性主题。
二、德意志美学的民族空间
张政文教授首先从词源学角度考察“德意志”一词,并结合凯撒《高卢战记》所展现的罗马时代德意志人的生存状态,引出德意志民族文化空间生成的复杂性。他强调道:德意志民族文化的起源、变迁、演进中与其他文化、特别是罗马民族的相遇、碰撞、冲突、互渗,形成了德意志民族文化空间的特殊结构张力:
一方面,德意志民族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罗马民族,为德意志民族注入了异常的优越感和自豪感,是德意志民族文化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根源。另一方面,古老的德意志民族文化与罗马帝国文化照面时,相形见绌,使德意志民族自卑、自恨,这是德意志民族文化顽强的意志力和不屈的战斗精神的源头。
张政文教授提醒我们,一个民族的性格常常与其童年创伤经验有关。一方面,自豪感培育了德意志民族性格的精神坚定性;另一方面,自卑感促使德意志民族形成自觉学习、高度理性的性格。所以自近代以来,德意志美学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景观,即对本族文化的自信与对英法文化的效仿交织纠结。
三、德意志美学的新教空间
张政文教授认为新教运动为德意志构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空间,新教伦理为德意志创造了全新的道德生活体系。例如上帝是不可知的、信仰是人唯一获救的路径和方法、按本分生活方有获救希望等等。德国美学家多为新教徒,他们的思想、情感、道德、生活方式都在新教文化空间中成长,浸透着新教的血脉。宗教文化空间为德意志美学涂抹底色,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教的怀疑精神与理性批判精神是德国古典美学自由观的底色,德国古典美学最伟大的精髓就是自由与批判。
(二)德国古典美学主体性理论是新教福音观念的世俗复制。
(三)德国美学接受了新教中关于道德超越的观念。
(四)德国新教伦理潜在地操控着德国古典美学的价值选择。
四、德意志美学的市民空间
本节伊始,张政文教授引用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所作定义,指出市民社会的性质与结构。随即通过引入两元社会的概念,提出市民空间的生成机制:一个在传统两元社会中另辟空间,自己生长出的社会。市民社会中,经由商品交换等经济运作,资本成为一种话语,话语构结为权力,契约成为政治结构核心,资本主义社会便脱胎其中。
市民文化空间为德意志美学、文艺奠定了基础色调。通过对比英、法、德三国,张政文教授指出德国市民社会最为显著的特点:远离政治、经济生活。而这一特点决定了市民必然活跃于文化、教育、思想、科学领域。德国知识分子秉持“政治边缘化”的文化态度,关心人类的普遍性问题,例如人性、艺术、审美、良知、幸福,歌德、康德、谢林一流人莫不如是。另一方面,由于德意志市民社会的主流是来自于市民、平民家庭的知识分子,“平民化”成为了德国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的特点乃至核心,从歌德、席勒一直到布莱希特,德意志文学都不断彰显着“平民精神”。
讲座最后,张政文教授以一句朴素而隽永的话作结:“只有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的;只有世界的,才真正属于民族的”,勉励同学以此作为理解文学、文化的一把钥匙。张政文教授旁征博引、风趣横生、巧思善辨、启人深思,展现了哲学思辨与学术智慧的魅力。整场讲座宛若饕餮盛宴,令人大快朵颐、酣畅淋漓,而又余味悠长,终日不绝。
撰稿:中南大学文新院20级研究生何蕊
2021-04-20 09:30
编辑:鞠鹤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