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9日晚,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王秀涛老师应邀来我院讲学,做了一场题为“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的几个问题”的精彩讲座。本场讲座采取线上腾讯会议的形式,由我院晏杰雄教授主持,我院2019级中文专业全体本科生及兄弟院校现当代文学专业师生共250多人参与。
晏老师首先介绍王老师的学术历程,对王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然后讲座正式开始,王老师指出现今当代文学研究向史料学的转向呼声很高,大家强调新史料的重要性,却很少有人挖掘新史料,并由此出发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首先,王老师为大家辨明了如何认识新史料。他认为史料的扩张对学术研究的进步是重要的推动,也是学科发展的基础。但是,不能完全完全迷信新史料,置旧史料于不顾,毕竟新史料的价值是建立在充分认识旧史料的基础之上的,否则“新”的价值就无从谈起。王老师引用陈寅恪、傅斯年等学者的观点加以例证,并强调新旧史料并非壁垒分明,应当相互结合,在比较、互动中的过程中发出新的见解和结论。同时指出不应过分看重材料的新旧,关键在于整理和利用。
接着,王老师阐明了史料搜集和整理的目的。一方面,他以轶文的学术价值为例,强调当代文学研究不仅仅是搜集资料的问题,史料的发现不是最终目的,只是研究工具;另一方面,他剖析了当前学者在史料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仅仅停留在史料的表面,并未进行深入的阐释,理论和问题意识缺失”等一系列普遍性问题,指出史料决定了研究的下限,决定不了研究的上限。在此基础之上,他表示提出问题、进行阐释是对研究者新的要求,要把史料整理和思想研究相结合。同时,他提出资料整理要注重方法,需要有分工合作的意识,在个人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搜集和研究。
随后,王老师提及了数字史料的使用问题。他肯定了数字史料的价值不可抹杀,查询方便快捷,讲究效率和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研究范围。与此同时,他又指出数字人文并未带来研究思维上的革命,数字史料并不会取代人工史料整理。他认为研究不能完全依靠数据库,需要注意数字资料的可靠性。学者要与时俱进,提升眼光和格局,增强研究的厚重感。
王老师还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从事当代文学史料整理的经验。第一,要坚持对现有史料和基础史料的阅读和研究。第二,应该重视对档案的使用。第三,注意收集内部的刊物和发行物。第四,对作家、作品的研究要从史料出发,有田野调查的过程。王老师认为当代文学史料的研究基础薄弱,门槛不高,研究的空间比较大,鼓励大家尝试进入此学术领域。
晏老师总结王老师主要讲了两大问题:一是如何处理新史料和旧史料之间的辩证关系;二是如何处理新兴数据库检索和原始史料查阅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当代文学史料研究是一个新的学术场域,王老师的研究严谨扎实,问题意识鲜明,具有夯实基础和方法引领作用。最后进入答问环节,校内外师生踊跃提问,王老师一一耐心做了精辟的解答,交流充分,氛围热烈,收到良效。
王秀涛老师简介:1981年生,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副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出版《中国当代文学生产与传播制度研究》《历史的细节:中国当代文学史观察》等多部专著,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争鸣》等有影响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多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建国初期的城市文艺改造研究”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城市接管与当代文艺的发生”等多项课题,曾获得《扬子江评论》奖和《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等奖项。
中南大学文新院2020级研究生张秋瑾
2021-05-13 09:23
编辑:鞠鹤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