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际传播学会区域中心(中国)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1年5月29日,2021国际传播学会区域中心(中国)研讨会在我院文法楼222报告厅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为国际传播学会(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ICA)第七十一届学术年会支持的区域中心项目,以“面对未知与不确定性的传播”为主题,涵盖了计算传播、健康传播在内的多领域、多方法的交叉研究。我院副院长纪海龙副教授主持开幕式,我院院长白寅教授致开幕辞。来自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重庆大学等国内外二十余所高校的百余名师生参加了线下会议。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

开幕式上,纪海龙副院长介绍了参会嘉宾,并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白寅院长表示,本次会议主要将探讨计算传播学如何帮助人们在后疫情时代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他对各位专家教授的到来表示由衷感谢,并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字节跳动高级用户研究员、ICA区域中心项目(中国)主持人靳昕介绍了ICA会议基本情况及本次研讨会的征文情况,传达ICA愿意为大家提供一个相互研讨的平台,并希望通过线下方式促进交流与互动。

我院副院长刘新少主持了接下来的传播学名师大讲堂。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教授进行了名为《疫情之下的主客观知识沟研究》的演讲。韦路教授通过对疫情之下知识沟研究的基本类型、发展趋势、主观转向、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的差异研究,揭示出社会不平等是影响主客观知识沟的重要因素,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的个体存在主客观知识沟的差异。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教授在《基于同辈影响的在线广告非直接效果——一个社交网络中的大规模田野实验》的演讲中,对大数据时代的在线广告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巢教授通过研究典型的在线广告,展现出了广告产生非直接效果的重要性,及同辈影响在广告投放中的强大潜力。

澳门大学传播学系讲座教授、北卡罗来纳大学终身教授赵心树教授作了题为Third Person Perception in COVID-19 Pandemic and Political Conflicts:A Study of China,Germany,and USA的演讲。他围绕疫情期间的媒体传播,通过量化分析,展示了疫情下中国、德国、美国三个国家在知识、态度、行为上的差别,为媒体与传播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沈菲副教授的演讲题目为《态度极化研究:媒体接触与人际沟通》。沈教授以“极化”为中心,详细说明了极化的推动因素和影响,表明有规则的讨论是消除情绪极化效果的有效途径。

ICA于1950年在美国成立,其一年一度的年会是国际传播学领域最顶级、最权威的学术会议。今年恰逢第71届学术年会,受疫情影响转为线上召开。这是ICA首次以“区域中心”的形式来到中国,并官方授权我院作为两个区域中心之一举办系列线下活动,意在加强区域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上午进行的传播学名师大讲堂拓展了与会者的研究视野。在下午举行的青年论坛上,来自国内外高校的青年学者们将展示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文新院融媒体新闻中心供稿)

撰稿:魏澜

2021-05-29 20:36

编辑:王颖娇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