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沈立岩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讲学

2021年6月5日晚,南开大学文学院沈立岩教授作客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30会议室,应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帝乙归妹’索隐与经典诠释问题”的讲座。本场讲座由晏选军教授主持。

沈立岩教授首先阐述了“帝乙归妹”这一问题的产生背景及相关知识,指出“帝乙归妹”来自《周易》中泰卦和归妹卦的六五爻辞。顾颉刚先生1929年在《燕京学报》上发表了《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认为此即史籍失载之帝乙嫁女于周文王故事;《诗经•大雅•大明》中“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所讲述者正是此事。此后诸多学者对顾先生的观点表示赞同。

然而沈立岩教授指出顾先生的说法仍有诸多疑点,并据此提出了三个问题:即“帝乙”究竟是谁?“归妹”究竟是怎么回事?“帝乙归妹”与《大明》究竟有无关系?

接下来,沈立岩教授用缜密的逻辑,丰富的论据层层推进出自己的三个研究结论:第一, “帝乙”是指纣王的父亲;第二,“归妹”之“妹“是指少女而非妹妹,”帝乙归妹“即纣父帝乙嫁女的故事;第三,“帝乙归妹”与《大明》有关,但关系不大。

沈教授指出,关于“帝乙归妹”一句理解的误区在于,认为帝乙所归者必帝乙之女或至少是王族之女。然而,从《大明》记述大任嫁于王季的记载来看,大任尽管并非商王之女,但诗歌也说“自彼殷商,来嫁于周”,说明虽不是商王之女仍能被记载为嫁自殷商。因此,《周易》的“帝乙归妹”和《大明》的文王娶女很可能说的就是同一件事,帝乙所归者其实就是莘国的太姒。

在对“帝乙归妹”之迷的分析过程中,沈立岩教授又谈及了经典诠释的适度性问题。《周易》由于其极端简质、词与义之反常连接、语境之缺失或虚无化的语言特点,造成了文本解读的困难。顾颉刚先生将《周易》“帝乙归妹”与《大明》文王娶女联系起来,具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但其文王先娶帝乙之女,复娶莘国太姒的结论则有过度阐释之嫌。因此对于经典的诠释,还是应当立足于文本,谨慎推论。

最后沈立岩教授总结了经典诠释的经验与教训,指出我们在阅读和研究经典时,要注重经典文本的深细解读,注重文本释义的逻辑自洽,同时充分利用文本内外的互文关系,注意不能过度诠释经典。同时提醒学生在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时,要特别注重逻辑性。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得到了沈立岩教授细致幽默的解答。在讲座的最后,晏选军教授以“三个尊重”给本场讲座做了精当的总结,引起了在场师生的思考。在本场讲座中,沈立岩教授以广博的学术知识与深度的分析讲解给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从中汲取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受益匪浅。

中南大学文新院20级研究生罗晨尹

2021-06-07 16:32

编辑:鞠鹤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