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周志强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讲学

2021年6月9日晚,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志强应邀来我院讲学,通过腾讯会议线上直播的形式,为参会各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文体哲学视野下的现实主义剩余物”的讲座。本场讲座由我院晏杰雄教授主持。

周志强教授以“什么是现实主义”为讲座的切入点,讲解了现实主义研究的三个不同的角度和视野,分别是文体修辞学、文体政治学和文体哲学。他提出,现实主义发生的哲学基础是科学主义,而现实主义是近代科学的产物,若没有科学主义,所有的现实主义都只是一种修辞手段。周教授还抛出一个玩笑概念——“水壶现实主义”,以此说明存在自我合法化辩护的现场主义,并以“全景知识幻觉”概念解释了“我们为什么需要现实主义”这个问题。

接着,周教授谈到“为什么转向‘现实主义’的哲学研究”。他首先介绍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世界图像概念,其内涵是:在不同的时期,人类对现实认知完全来自于人对世界的一个图像化想象。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创造了“机械的世界图像”,推翻了一切“美丽的学说”。周志强教授利用夸父逐日的寓言讲明了“机械的世界图像”的概念——人和人、物和物、人与物的关系是一种非有机性的联系。牛顿理论所展现出的科学主义并未推翻上帝,这体现了一种哲学的悖论,一方面现实主义是一种科学主义的观察世界的态度,但另一方面它又是对上帝视角的一个模仿。

随后,周教授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寓言现实主义”。在“狐狸与葡萄”小故事的基础上,周志强教授引出寓言的内涵:故事或者文本无法解释它自己,文本内的意义不能由文本内部的元素来解释,这是无意义的。寓言必须要把自身向外部文本敞开,即必须把外部的意义拽到文本内部来。对于寓言现实主义来说,第一,现实主义不再追求全部的解释自己,而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意义的衍生物,即出现意义的剩余;第二,即便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它的魅力也在于不断创造的这个文本本身所多余出的一些部分。

由此周教授提出了“文本剩余物”概念。他以两幅风格迥异的画作为我们讲解了“剩余”与“盈余”的区别:盈余是多余的部分,剩余是无法涵盖的部分。周志强教授将传统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寓言中的典型文本进行结合讲述,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现实主义在于创造文本剩余物。“什么叫现实主义的文本剩余物?”,周志强教授解释到,“现实主义可以创造出一些,这个作品本身解释不了,甚至于这个作品发生的时候,这个时代的人们也一时半会解释不了的东西,而它们构成了剩余。”

文本剩余物的内涵是什么?周教授以典型文本为讲解案例如此解释到:第一,文本本身不可圆通之物,文本以说服内爆、文本破绽、自毁型文本等形式所存在的认同性的破损;第二,文本中无法理解之物,文本以三观裂隙、主体分裂、逻格斯断裂等形式所存在的统一性的消解;第三,文本中无法归于定见之物,文本以概念化的物力、命名的孱弱、完整性意识的稀薄等形式所存在的认识性的残缺;第四,文本中无法遮蔽之物,文本以讲述历史的动作、感受世界的方式、想象故事的途径等形式所存在的审美性的祛魅;第五,文本无法自主拥有的潜存之物,文本以戳破文本的物神、碾碎主题的幽灵、偷袭常识的冷箭等形式所存在的修辞性的裂缝。总的来说,周志强教授提出文本剩余物是不可化约的“矛盾”,它具有事件性、回溯性、多立性、特异性和否定性等特征。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周教授均做了细致的解答。随后,晏杰雄教授从“思想力”和“艺术感”两个角度,对周教授的思想穿透力与文本阐释能力进行了精当的总结,强调其学术表达精彩,体现了人文之魅,显示文学、艺术、思想、学术的四重境界。在本场讲座中,周志强教授以广博的学术知识与深度的文本分析给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从中汲取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受益匪浅。

中南大学文新院中文系2019级本科生刘珊

2021-06-15 13:16

编辑:鞠鹤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