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王尧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讲学

2021年6月21日,苏州大学文学院王尧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基本问题与研究方法”的讲座。本场讲座由易彬教授主持。

王尧教授以较早时期的当代文学史相关著作为切入点,首先谈到了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问题。他以邵荃麟主编的《新中国文学十年》、中国科学院文学所编著的《十年来的新中国文学》、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编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林曼叔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一九四九—一九六五)》等为例,对当代文学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当代文学的性质、创作方法、人物塑造、题材分类、文体划分等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进行了追根溯源。

接下来,王尧教授阐述了他对当代文学研究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一些看法和思考。他指出,文学史研究与社会问题、思想问题密切相关,文学的研究必然受到社会语境与思想文化的影响,我们需要用思想史理论来关照文学史研究。但是,在研究方法上又很难有纯粹的纯文学意义上的文学史研究,很少有人能提供全新整套的文学范式。关于“文学史是否是文学的史”的问题,学界存在诸多争论。以冯友兰先生《论孔丘》的思想内容及其自身学术立场的转换为佐证案例,王尧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文学史一部分也是历史学的研究对象,重点是要研究文学的历史,二者之间不应存在对立关系。

随后,围绕作为制度的文学批评问题,王尧教授展开了细致的论述。针对文学批评失声、缺席的现象,学术界普遍认为是批评家缺少独立人格与批判锋芒的缘故。但是,在王尧教授看来,这不只是道德问题,也暴露出批评家思想和能力薄弱的问题。批评家本人对于复杂的历史问题和文化现实缺少应对能力,他们基于自身经验而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无力面对复杂的形势。五六十年代的文学批评影响力很大,是因其具有某种政治性、制度性力量,而当今的文学批评更多地作为一种单纯的文学生产方式而存在。

接着,王尧教授重点阐释了文学制度研究问题。他指出,今天的文学史教材大多呈现为“文学制度+作家作品论”框架,说明文学制度研究的重要性和繁荣度。那么,当今文学制度研究是否存在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呢?王尧教授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认为,现在的文学制度研究只有制度没有文学,未能深入揭露文学制度与文学的关系。研究者应该关注到文学制度本身的复杂性问题,聚焦文学制度是如何影响文学的。以“革命”问题为例,革命的合法性和崇高性是毋庸置疑的,但革命成功以后出现的问题仍然需要反思:在“崇高”与“悲剧”的问题上,不能以后来的悲剧来否定之前的崇高,也不能用之前的崇高来否定后来的悲剧。研究者应当更多地关注这种前后变化对作家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其落脚点仍应放在制度与文学的关系上。

最后,王尧教授还谈到了文学阶段划分和历史阶段的关联性问题。他指出,命题由问题而来,二十世纪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存在诸多过渡阶段,断裂中不乏联系。从五四时期文学到三十年代左翼文学再到解放区文学、新中国的十七年文学等阶段的划分似乎都以巨大的历史事件为依据,但是文学史有其自身演进的潜在规律,我们要看到文学内部是如何演变的,看到其中的许多因素是互相矛盾、对立和转化的。因此,在文学史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应当拓展研究视野,在断裂中寻找联系,从整体上把握、讨论问题。

在提问环节,与会师生积极提问、踊跃发言,王尧教授均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整场讲座中,王尧教授以其整体开阔的研究视野、全面深厚的学术功底、深入浅出的授课方式给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场听众深感受益匪浅。

撰稿:文新院2020级研究生邹诗雨

2021-06-23 09:37

编辑:鞠鹤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