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下午,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举行。本次论坛是前一阶段国际传播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高峰论坛的继续,我院六名研究生在论坛上进行了学术汇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邓建国教授出席论坛并对研究生学术汇报内容进行评议。
李元满同学首先以《中国田园诗意文化“出海”的媒介景观——基于李子柒YouTube账号的考察》为题进行汇报。她从媒体景观的理论角度,结合李子柒YouTube视频的创作风格,探讨了中国田园诗意文化媒介景观呈现的相关问题。邓建国教授在评议中首先肯定了汇报内容的精炼性以及选题的新颖性,认为李同学的汇报有机地结合了文化现象对理论进行了恰当的中性解读。但与此同时,邓教授指出该研究仍需更加仔细思考这一理论是否贴切于和契合于所要讨论的主题,是否可以选用其他更为恰当的理论。邓教授还强调,在论证的过程中,提供数据的同时要交代获取数据的方法,还要避免由于先入为主的片面印象而导致的循环论证的问题。最后,邓教授认为汇报结尾的反思部分极为可贵,特别是论文中关于李子柒在海外所引起的文化效应,究竟是国际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还是世界范围内“城市病”的一种展现,这一问题确实值得深思。
周秀珍同学做了题为《微观叙事视域下对新冠肺炎传播内容研究》的汇报。该汇报以抖音短视频用户为研究对象,以抗疫短视频为切入口,从“微观叙事”的层面研究疫情期间抗疫故事内容的传播。对于汇报所选取的研究视角,邓教授指出,“微观叙事”既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体现在主体即传播者上。周同学的汇报目前仍存在对“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分辨不明及逻辑不足、缺乏反思的情况。面对多元主体,需要明确具体的分析角度,突出非官方、边缘化的“微观叙事”主体的身份,避免对两种叙事的混淆。白寅院长针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补充,提醒同学们警惕不好的科研习惯:在写作之前习惯预设立场,有意避开和预设不相符合的问题,这样会导致论文产生逻辑上的矛盾,他指出,做科研要依据事实进行逻辑架构,不要害怕失败,有时候失败反而会成为研究的价值所在。
周思源同学的汇报题目是《李子柒——对外传播的一种可能》,她围绕关于“网红博主”李子柒的相关争议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讨论了有关“中国文化”和“文化输出”的问题。邓教授指出,学术研究应尽量避开无法学术化的观点。针对“李子柒研究热”现象,邓教授提醒同学们要对于这一现状进行反思。目前学界已有大量有关“李子柒”的学术文章,其研究目的在于试图将李子柒的成功理论化,从而复制中国文化输出的可行之路。但李子柒的“走红”是研究泛滥的原因而不是结果,过分关注这一话题,容易走入对偶然现象的理论归因误区。他指出,研究需要有实证性,才能避免陷入循环论证。
云柏凝同学做了题为《数字化转型中教育出版业的沉浸式场景构建》的汇报,首先对“沉浸式场景”的定义进行了解释,进而对目前我国教育出版沉浸式场景构建的进展及不足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建议和举措。邓教授认为“沉浸式场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云柏凝同学论文的选题令人眼前一亮,但美中不足的是汇报中缺乏出版界对营造“沉浸式场景”的动因的研究。论文着重于描述,如果能对目前的现象进行点评,增强批判性,文章将会更有意义。针对目前教育出版“沉浸式场景”营造效果并不理想、用户体验糟糕这一问题,邓教授建议云柏凝同学关注“推动出版社进行沉浸式场景构建的动力来源于哪一方面”这一话题,探究哪些内容适合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同时可以通过实证性的读者调查,批判性地看待目前的数字化泛滥现象。白寅院长对论文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延伸点评,认为可以从教育的目的这一问题着手,探究沉浸式教育是否有助于教育水平提升。
谭佳勋同学的汇报题目为《中国文化如何借助短视频出海?——以Tik Tok为例》,从分析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优势的角度切入论题,讨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现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中国文化如何借力短视频开展对外传播的问题。邓建国教授肯定了谭同学的研究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但同时也存在未达到理性分析高度的问题。就论文写作这一问题,邓教授提到,在浅显地描述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应引入数据的分析,将所要研究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下去。此外,用语需要进一步学术化,避免使用空泛、虚浮的陈述性概念,谨慎使用刻板印象下的武断性表述。
章娟娟同学《后疫情时代中国文化输出的传播策略研究》从后疫情时代下中国文化传播的现状、困境、典型案例及与之对应的传播策略等方面来进行汇报。邓教授认为章同学的发言很长,可见准备比较用心,但中心不明确,缺少深入的分析;且以大量的孤例来作为论证的主体,前后构不成逻辑关系,因此导致了观点中有诸多矛盾。另外,由于对新闻的本质认识不够深入,汇报中存在二元论、常识性表达错误等问题,建议多阅读跨文化传播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等方面的相关专著。邓教授提醒同学们,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在对亚文化有着敏感度的同时,需要有对经典研究中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的了解和掌握。如果仅仅是感性的分享而缺乏理性的训练,论文就达不到规范的标准。
汇报结束之后,邓建国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首先,邓教授表达了对举行本次“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的前瞻性及必要性的肯定,认为研究生们在学术交流会中所展现出的活跃的思想和充沛的灵感很有意义。其次,从汇报情况来看,主观、感性的判断以及理论建构的不足是当下研究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这也正是论坛举办的意义之一:通过学术交流,引导同学们阅读文化传播相关的经典著作,顺着理论的脉络、经典的研究,走上更规范化的学术道路。最后,邓教授提出对研究生们在传统与现代、跨文化等研究方面成长的期望,期待同学们实现思想的自由和规范的约束,期待日后和同学们落地的、真正的交流。
白寅院长对邓教授以其丰富的学识、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专业评议来指导同学们的汇报表示感谢,并就论坛汇报的整体情况对研究生们提出了如下建议:首先要拥有思辨能力,理解真正的中华文化,而不是简单地使用西方术语来规束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其次在研究过程中,要将阅读经典作为基础,注意逻辑训练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明确研究目的之后,认真地对自己想要做的选题进行打磨。最后,白寅院长强调了文献综述的重要性,提醒同学们注意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
本次论坛旨在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本次论坛的举行,有助于推动研究生们深入思考融媒体运作新规律、新功能、新变革的相关问题,增强学生们的学术思辨能力及研究实践能力,明确新时代所肩负的文化传播的担当与职责,助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话语。
撰稿:吴晶晶
2021-06-23 11:46
编辑:刘新少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