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21日,国际传播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我校举行,旨在加强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提高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水平,提升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更好地向全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本次会议由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教育电视台等13所高校和单位的专家学者应邀做大会报告。本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开幕式
开幕式上,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罗军飞研究员介绍与会嘉宾及领导,对专家学者们的莅临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科朝教授致欢迎辞,高度评价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希望大家能从会议学术交流中吸收新的理念和智慧,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既要有高的政治站位,也要瞄准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把优秀中华文化展现在世界面前,特别是要讲好当代中国的故事、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讲好建党100年来的故事,让更多中国的美好故事在国际国内传播,让更多的国际友人被中华文明所吸引,为加快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和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线下报告环节
接下来的线下报告环节由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白寅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南宁师范大学中国周边传播研究院陆地院长指出,目前我国国际传播在结构上存在“五多五少”的问题,即外语人才多、外宣人才少,新闻人才多、文化人才少;战术人才多、战略人才少,跟风人才多、领军人才少,传声筒多、创新人才少。为此,陆地教授提出了“多传少宣、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先民后官”的四条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斌教授就国际传播研究的范式构建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他从目前国际传播学术研究的现状出发,指出应将传播实践与现有知识进行勾连,提升学术规范水平和逻辑自洽水平,并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角度对国际传播研究范式的构建进行了学术探索。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教授针对国际新媒体传播人才培养这一主题,从若干跨文化传播案例分析入手对境外舆情意义进行了解读,提出了构建“STEAM—T”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和“P-P”问题导向与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路。
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从作为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要素的“和谐”理念出发,提出了以“和谐”理念推进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并对“和谐”价值理念的普适性及其在国际传播中的实施路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分享了其关于新时代国际传播战略与人才培养创新的理论思考,提出专业化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增量)需要改革与创新,具有国际化内在要求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存量)更需要改革与创新的学术观点。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廖圣清院长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的探讨了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问题的研究。他提出了利用地理优势开展多形式传播、加大传播文化内容、实施一国一策差异化传播、坚持平等多元的传播理念等策略的观点。
湖南师范大学肖华锋教授认为在国际传播中要讲好中国故事,但不能仅讲中国好故事,只讲好故事不真实、不可信,要多方面进行宣传,展示最真实、最全面的中国面貌。他指出,应该理性看待国家之间的各种冲突,采取最优策略合理加以解决。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院长唐宁教授就影视作品跨媒介叙事与跨文化传播策略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指出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等传播技术与视听内容的深度融合为影视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如何利用影视作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白寅教授以电视剧在越南的传播为例就国际传播的国别对待问题展开论述,提出亚洲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文化输出,前提是基于两国之间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经验、文化惯习和文化传统,唯有针对国别选择求同存异的“走出去”策略,方可向世人传递出鲜活的、真实的、充满希望的文化中国。
参与线下会议的各位专家教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如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富有启发性和创新性的学术见解,特别是对国际传播总体战略规划、国际传播研究的范式构建、国际传播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影视作品的跨媒介叙事及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策略的国别对待,以及国际新媒体传播人才培养的多元融合教育模式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具有现实性和操作性的传播策略与人才培养模式,令在座听众深受教育、启发和鼓舞。
线上报告环节
下午的线上报告环节由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院长唐宁教授主持。
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教授就国际传播的颠覆式创新问题进行分享,他认为目前我国国际传播存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等问题,提出需从范式转化和路径选择两个方面进行优化和提升。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对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理念与路径进行了探索,认为在国际传播方面我们应立足本国、面向全球,同时要努力培养知华友华的年轻传播者,在发展路径上要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创新交流方式。同时指出,国内外跨学科的合作融合性发展,是未来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教授认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应面向新时代、面向新技术、面向全球化。针对此问题,他提出三个阶段、三大目标以及在能力体系、基础研究、面向全球方面进行创新性构建的总体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赵永华教授以定性比较研究方法对对外合作传播的影响因素和成功的路径,以及历年来成功的合作案例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归纳分析,提出了国内媒体在开展合作前,应该通过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实现资源整合,形成传播合力的观点。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邓建国教授对如何培养优秀的国际传播从业者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享,他提出,在今天受众注意力稀缺时代、信息快速流动时代,要特别注重培养意见领袖,特别是培养更多优秀的科技传播、国际传播的个体主体。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学院院长张明新教授就新时代加强国际传播研究的思路与策略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可以从本土化、全球化、理论化、规范化、跨学科、实践性这六个方面来加强国际传播研究。
此次线上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重点就国际传播的颠覆性创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理念与路径以及国际传播从业者培养等角度进行了报告分享,从自身学术研究视角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思考和看法。
21日下午,会议的另一环节“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继续在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举行,六位研究生同学将自己正在开展的学术研究内容向与会人员进行汇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邓建国教授对各位同学的学术报告进行了现场点评,重点从学术规范、选题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白寅教授也对研究生同学如何开展高质量学术研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共同为研究生同学带来了一场难得的学术训练课。
本次会议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精神的深入学习和贯彻执行,对推动我国高校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培养传播领域一流人才,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等有着重要的学术理论和现实意义。
撰稿人:何光翠
2021-06-24 18:03
编辑:刘新少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