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家王春林先生莅临我院讲学

9月24日,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山西大学教授、《小说评论》主编王春林先生莅临我院,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长篇小说发展态势及典型现象”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系“中南大学名师名家学术论坛”系列讲座之一,由我院晏杰雄教授主持,湖南省作协副主席马笑泉和我院易彬教授、陈婵老师等参与讲座。

晏老师首先介绍,新时期以来,王春林先生坚持文本细读和好作品主义,始终处于文学现场,是为数不多的长期跟踪评介当下长篇小说创作的评论家,批评体量宏富,可谓“一部活的新时期长篇小说编年史”。并鼓励同学们要学习王老师勤奋刻苦的文坛“劳模”精神。

王老师的讲座主要围绕现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三次高潮展开。作为山西人,王老师对当代湖南长篇小说甚为熟谙,如数家珍,评介了湖南长篇小说1949年至新时期以来的显著成就,指出湖南是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一方重镇。王老师还认为,诗歌、散文、小说、非虚构文学、戏剧这五种文体在现代性发生之后,小说是主要文体,其中长篇小说尤为重要。接下来,他详细阐述了现代长篇小说百年发展的大致脉络。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长篇小说乏善可陈,直到三四十年代,茅盾、巴金、老舍、李劼人、钱钟书、路翎等一批优秀长篇小说作家出现,这一文体才逐渐成熟。第二个高潮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三红一创”和《山乡巨变》《林海雪原》等都是经典作品。第三个高潮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也就是新世纪之交,一直持续至今。1993年的“陕军东征”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五部长篇小说同时出版,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贾平凹的《废都》已经典化。王老师还提出一个新的当代文学史分期,认为1976-1993年的文学应该称为“新时期文学”,是“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在文学领域的典型体现。1993年后的中国文学可以笼统地称之为“新世纪文学”,属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

此外,王老师还谈及科学与人文、现代性及其批判、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文学的边缘化、文学和时代等诸多问题。并为同学们提出两点建议:一是阅读经典的、非经典的文学作品;二是阅读社会这本大书,关注现实社会。王老师深情地说:“在各种外力的挤压下,文学的精神信仰可能是对付异化力量的重要精神武器和支柱。热爱文学的人是幸福的,要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文学。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我们也可以‘以文学代宗教’。”

在互动环节,在场师生积极踊跃提问,就长篇小说文本评价,作家、学者、批评家三者的关系,80后长篇小说创作等问题与王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整场讲座内容丰富,论述深刻,富有人文情怀,饱含学术激情和活力,为我院师生的当代长篇小说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南大学文新院2020级研究生张秋瑾

2021-09-28 10:19

编辑: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