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肖赞军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讲学

11月8日,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媒体实务系列讲座”邀请到了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肖赞军教授。本次讲座由学院副院长范明献教授主持。

肖赞军教授围绕商业模式与传媒产业演化阐述了传统媒体的“前世今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引发大家对于商业模式与传媒产业演化的学理思考:

首先,肖教授认为传媒产业发展面临三个悖论:一是新闻生产革命的大背景而商业模式进入瓶颈期;二是传媒产业形势严峻而专业化需求不可或缺;三是融合成为主流趋势而实际运营过程却举步维艰。

其次,商业模式危机是受众流失引发的广告分流导致的,并由此追溯传统媒体从直接面向用户的一次销售到借广告营收的二次销售方式的演化历史。

再次,肖教授阐述了传统媒体在民主政治与生活方式等领域扮演的重要角色,并提出要以新兴媒体的发展为参照探究传统媒体商业模式的演变。

由此,肖教授将商业模式与传媒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一、早期:商业模式与传媒大众化

肖教授指出,早期传媒大众化得益于《太阳报》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商业模式探索。本杰明·戴创办《太阳报》,并首次尝试二次销售,开启了真正的大众化报刊时代。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采取“节目换广告”形式,首次满足广告主的需求,使美国的广播电视走向全国。

在美国,大众传媒的诞生使媒体行业变成竞争性的观点市场;而在中国,大众媒体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因而更好地履行党和政府的喉舌责任。

二、中期:商业模式与传媒垄断

在美国,资本主义市场化运作使得报社和广播电视公司的内容生产导向转为广告主需求,传媒产业开始异化,内容生产更注重吸引力而非质量,致使国家传媒行业被《纽约时报》等几家大媒体垄断,弱化了观点的交锋。在中国,行政控制避免了传统媒体竞争过程中的兼并,减少了资本控制话语权的可能性。

三、当前:商业模式与传媒“衰亡”

在商业模式的绸缪时期,为应对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积极尝试商业模式的变革。英国《卫报》的在线广告模式、《纽约时报》的付费墙模式以及默多克集团建立的打赏机制成为当时传统媒体迈向新媒体时代的积极探索。

然而,传统媒体经营的“信息超市”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信息规模、质量、迭代速度上均呈现疲态,始终未能获得结构性的突破。这种单一、单向的信息供应模式,在门户网站和谷歌生态圈的发展下逐渐瓦解,直到朋友圈的出现,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彻底崩塌。

最后,肖教授总结了传媒产业的演化与未来发展方向。传媒产业从“看得起报纸”到“看一样的报纸”再到“看不到报纸”的演化后,传统媒体在内容、传播机制以及盈利模式三个层面成为了新兴媒体的子集,并指出媒体深度融合应从直接构造媒体融合平台转向将优质内容与平台结合。

撰稿:文新院2019级本科生潘慧玲

初审:易彬

复审:范明献

终审:刘新少

2021-11-11 15:06

编辑: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