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中南大学学士、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向帮友先生应邀做客文法楼230室,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主题为“汉英语言对比与翻译”的精彩讲座。本场讲座由中南大学文新院李星辉教授主持,中文系主任龙丹副教授与会。
讲座伊始,向帮友先生从自身翻译实践经历切入,指出大众对翻译能力常有误解,即认为“会外语=会翻译”。他认为翻译是一种建立在听说读写基础之上的更高级的语言能力,口译重在听而后说,笔译重在读而后写。国际翻译中,译文终稿往往需要以译入语为母语的译者把关和审校,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会外语≠会翻译”。
接下来,向帮友先生以丰富的汉英对照实例阐述了汉英语言对比之差异。一是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二是英语重心在前,汉语重心在后;三是英语多复合长句,汉语多简单短句;四是汉语喜欢重复,英语忌讳重复。随后,向帮友先生引入翻译腔(translationese)的概念与成因以探究汉语欧化现象。何谓翻译腔?即受到原文影响而导致译文不够流畅的文体;何以有翻译腔?原因在于输出为译入语时受译出语思维模式的影响。向帮友先生举“……之一”(one of the…)、连接词、被动用法、弱动词等十类词和句式为例,说明了语言变异现象对汉语语法规范带来的冲击,并提醒我们在翻译时应注意汉英两种语言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
随后,向帮友先生谈到翻译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关系。他指出,翻译并非纯粹的技术性、机械性劳动,而是具有创造性的写作工作。借余光中先生之言,他认为译者是将原作者的旨意传达给凡人的巫师,因介于神人之间而左右为难。要破除这一难题,则需要译者具备一定水平的写作能力,中文系学生做翻译的优势也在于此。最后,向帮友先生分享了思果《翻译研究》一书中列出的英译中的基本条件:一、能用中文写作;二、懂得英文;三、有点治学训练;四、对文字的敏感;五、想象力;六、勤劳精细,并指出个人经历、经验也是翻译基本条件的重要一项。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与向帮友先生就翻译话题进行了多维、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讲座在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撰稿:文新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何蕊
初审:樊媛;复审:李星辉;终审:刘新少
2021-11-23 11:32
编辑: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