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王春晓博士讲座纪要

2021年12月13日早9点,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王春晓博士应邀为我院师生讲学,本场讲座在文新院230会议室举行,讲座主题为“红色文化空间的意义实践——以韶山毛泽东纪念地为案例”,由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范明献副院长主持,系我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媒体实务系列讲座”之一。

范明献副院长首先对王春晓博士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在场师生介绍了王春晓博士的专业背景与研究方向。本次讲座,王春晓博士从“问题提出”、“思路与方法”、“个案简介”、“主要结论”四个方面展开,以韶山毛泽东纪念地为个案研究对象,探讨了红色文化空间的意义实践。

在讲座的第一个方面“问题提出”中,王春晓博士梳理了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本研究基于的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化认同危机、红色文化传播困境以及对红色旅游的发展与忧虑的背景,提出“韶山如何从日常生活空间转变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仪式场所、红色旅游景区?”“空间内包含哪些意义实践群体?分别进行了哪些意义实践活动?”“各类意义实践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研究问题,并以此展开了调查与研究。

在讲座的第二个方面“思路与方法”中,王春晓博士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王春晓博士在“空间转向思潮”、开放与实践的空间观(社会空间理论)以及媒介地理学等主要的理论基础之上,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采取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将红色文化空间转换为媒介形态,以此进行意义实践活动的梳理和空间内意义实践图景的分析,从而讨论对于文化认同的作用。

在讲座的第三个方面“个案简介”中,王春晓博士对研究个案进行了精要的讲解。首先,王春晓博士讨论了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地的空间结构,主要有三部分,分别是由“保护修复后的故居”与“建设的陈列空间”所构成的纪念空间、毛泽东铜像广场为主体的仪式空间以及以参观配套设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红色旅游景区所构成的消费空间

因此,在前三部分的研究基础上,王春晓博士得出了三个主要结论。第一,红色文化空间是在“折叠”与“隐喻”的方法之下实现了意义建构的纪念空间话语实践,这属于表征层面。第二,红色文化空间是呈现出怀旧实践形式与怀旧表达内涵的意义展演中的仪式空间怀旧实践,这属于非表征层面。第三,红色文化空间是在“空间内的消费拓展”、“真实感的塑造”和“空间景观再造”的实践案例中突出了意义转化的日常生活空间的消费实践,这属于非表征层面。话语实践、怀旧仪式和消费实践构筑出了一幅异质同融的意义实践图景,从而实现了地方与国家多方凝聚的文化认同。

整场讲座中,王春晓博士以逻辑缜密的论证和丰富趣味的分享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积极提问、踊跃发言,王春晓博士一一进行了耐心的解答。罗军飞书记谈到学习和学科建设方法——“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一方面要坐下来‘做内功’,一方面要走出去”,并强调“要利用好红色资源,深挖研究湖南红色文化”。最后,范明献副院长为讲座做了精炼的总结,本次讲座在愉悦欢快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撰稿:文新院汉语言文学2019级本科生 刘珊

初审:樊媛;复审:范明献;终审:刘新少

2021-12-13 21:18

编辑: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