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沈松勤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9月17日晚,杭州师范大学沈松勤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题目为“悲哀与旷达——苏轼的谪居心境与文学意境”的精彩的线上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刘学副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沈松勤教授提到,“苏轼‘旷达’、‘乐观’”这一观念在古代就已经存在,而他参考王水照先生的《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指出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所经历的情感变化上的“喜—悲—喜(旷)”三部曲。同时结合苏轼被贬谪的时代背景与相关作品,认为苏轼内心的“乐”或“旷”深深扎根于苦难与悲愁之中,寄“悲”于“旷”,寓“苦”于“乐”。

沈松勤教授总结了苏轼入仕后的三次外任、三次在朝与三次贬居,并详细讲述了宋代党争、台谏制度以及对于苏轼人生轨迹十分重要的乌台诗案。接下来,沈松勤教授以《寒食帖》为例讲述苏轼的谪居心态,通过联系《庄子》、《魏氏春秋》来更深层次地体会苏轼创作时的具体情感。同时教授列出苏轼谪居儋州时的作品,认为谪居中的苏轼心中包含忧伤与无望,但他具有挑战命运的强大意志与应变能力,能够在孤独与悲愁中化解悲愁,自适自乐。

其后,沈松勤教授根据苏辙为苏轼所写的墓志铭,将苏轼的人生和文学创作划分为两大阶段、四个构成。联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金刚经》,他指出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三重境界:抗拒心、平常心与无相心,这三重境界表明了苏轼通过自我宽慰走向任天而动的通达之路。接下来,沈松勤教授通过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真一酒》来进一步阐述这一观点,认为其体现出苏轼钟情江山风月的同时也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掘诗意,愉悦自我。

最后,沈松勤教授提到了苏轼谪居心境与文学意境的思想源泉。教授指出苏轼寄“悲”于“旷”,寓“苦”于“乐”的谪居心境与文学意境型塑于其以变应变的策略,而该策略则来自于苏轼的易学思想。沈教授分析了苏轼《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所体现的苏轼对《易》的功能与意义的深入认识,又指出其易学思想的两大支架——“自用”与“济民”。沈教授由此提到了苏轼“幽人”形象的确立与完善,展现了其“水之心”的人生境界。

沈教授讲毕,刘学老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同学们向沈松勤教授提问请教,气氛热烈。整场讲座内容丰富,妙趣横生,令听讲的师生收获满满。


撰稿人:王振悦

初审:刘学    复审:曹修禺    终审:刘新少


2022-09-19 07:39

编辑: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