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晚七点,南京大学文学院李章斌教授应邀来到我院,于文法楼230会议室开展了题为“中国文学的‘韵律传统’——从陈世骧的‘抒情传统’理念说起”的讲座。讲座由中文系易彬教授主持,来自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大学的老师以及本院师生共计近三十人参与了本次学习交流活动。
讲座伊始,李章斌教授用平实的语言和精要的概说带我们走进现代作家陈世骧的世界,论及陈世骧用比较诗学的视野将中国特色的“抒情传统”与西方史诗、戏剧进行对比,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古典文学研究眼光。李老师尖锐地指出研究者对陈世骧“抒情传统”说的解读存在片面化的问题,没有把握住陈世骧这一理论思想的核心。高友工、吕正惠、萧驰等人从字面意义上进行理解,沿着“抒情”方向不断引申,强调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自我”“主体性”“诗缘情”等特征。而实际上,陈世骧“抒情传统”说的“抒情”指的是音乐性问题,是“言辞乐章”所具备的形式结构,以及内容或意向上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和自抒胸臆。
由于没有真正把握住“抒情传统”说的核心,龚鹏程基于自身误读认为“抒情传统”并不存在,他的论证是一种基于误解的反驳。李教授对这一误读问题进行了深入溯源,找出了陈世骧在他的理论著作中所引用和参考的文献,一本不被注意的“百科全书”,并指出研究者对“抒情传统”理论的误读与译名有很大关系。根据陈世骧对《百科全书》词条的援引,李教授对陈世骧“抒情传统”说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所谓的“抒情传统”本质上是一种“韵律传统”。为此,他着重论证了“韵律”与“格律”的区别,即前者强调语言中时间进程的整一性,后者有关语言元素在时间中的重复与对称。此外,李教授进一步指出,韵律传统普遍存在于诗、词、曲之外的文体中,如赋、骈、诔、诏、表等,甚至渗透进入了史传文体。这种普遍性与韵律传统的本质有关,即作者对于声响的同一性的渴求和对语言之时间进程的敏锐把握。不过,它也带来了对逻辑和叙述的约束性问题。
李教授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概括和分析,他对陈世骧所关注的“韵律传统”问题做了一番细致的评述。认为其中的可取处在于对闻一多、朱光潜等学者的节奏诗学有了进一步的超越,注意到了诗歌语言中的“具体的时间性”,提出了新的分析方法:将时间与“律度”相联系。不足之处则是,没有论及乐诗歌传统如何走向“韵律传统”这一过程。最后,李教授提出“韵律传统”在现代的变革。他从新诗以来的“韵”之离散谈起,同时引用布罗茨基“记忆女神是音乐女神之母”的说法,总结出“韵律”未死,而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有了新的发展。从这一点看,陈世骧的韵律研究有利于我们去思考诗歌研究中术语的辨析,汉语诗歌自身的特征以及新诗发展中的节奏与时间问题。
在提问互动环节,同学们根据自身诗歌经验和阅读积累,对讲座中谈及的诗歌问题与李教授进行交流,在打开视野和丰富知识的同时,收获了理解与进入具体文本的重要方法。
撰稿:刘思
初审:易彬 复审:曹修禺 终审:刘新少
2023-06-14 11:46
编辑:曹修禺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