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潘知常教授来我院讲学

11月1日下午,南京大学潘知常教授应邀为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广大师生带来了题为《教我灵魂歌唱——跟曹雪芹学文学创》的讲座。讲座于中南大学文法楼230教室举行,由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罗军飞主持,湖南省图书馆匡籽衡主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系李琦教授,中南大学晏选军教授等多位师生共同参加了讲座。在讲座开始前,潘教授向中南大学人文学院赠书。

潘教授强调,必须先明确《红楼梦》的定位,才可以来谈《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高峰。他认为,我们不能照搬西方世界对小说的定义来理解《红楼梦》。正如米兰昆德拉那句话,“有小说,还有中国小说”。《红楼梦》是经典之经典、众书之书,是中国小说中的最高峰。

接着,潘教授提出,研究《红楼梦》必须结合曹雪芹的个人经验与回忆。潘教授结合自己翔实的历史研究,讲述了中国历史上曹氏家族与满清皇朝的纠葛,展示了曹雪芹所经过的艰难生命历程。经历了历史大变故,曹雪芹对人间世态炎凉有了深切体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作家是讲故事的人,曹雪芹以杰出的天才发现了“事故”中的“故事”,并且把“故事”讲成了“好故事”。完成“事故”到“故事”的转换,曹雪芹以文学创作的手法,实现了生命的反刍。

围绕“故事”这个概念,潘教授说明了《红楼梦》的两个核心:讲“好故事”;讲好了“故事”。这对应曹雪芹“能感之”与“能写之”的杰出创作才能。

“能感之”要求创作者寻找故事性,即对应于寻找“核心句子”,这同时也是一种选择。同一个画面或者故事,在不同的创作者笔下有不同的境界。“老租客走了,新租客来了”与“新租客的到来挤走了老租客”,潘教授用一个简单的例子生动地讲明了这个道理。与此前的文学创作都不同,曹雪芹发现了女性、儿童、自由人与爱,并以另辟蹊径的视角叙述《红楼梦》。曹雪芹将中国文化从“爱不是万能的”,推到“没有爱是万万不能的”的高度。这都是此前中国文化里没有的自觉,可谓千古未有之发现。《红楼梦》不仅写了人与故事,更解释了真正的人生。

“能写之”要求创作者具有高超的写作能力,把故事讲得生动、圆满。在塑造“圆形人物”、诗性叙事与人物对话等多个方面,《红楼梦》都表现出极高的水准。《红楼梦》中没有典型的正负面角色,曹雪芹不以概念化的方式写作。在中国文学创作史的角度来说,曹雪芹结束了“才子佳人”的美学模式,在丰满立体的角色中写尽了人物的可爱,展现了鲜明的人性。通过讲故事让人感悟,生活被作为修辞的原则,比如“寂然饭毕”的吃饭氛围,《红楼梦》里有许多活灵活现的细节。这是小说生动的灵魂。此外,刘勰提到的“秘响旁通”,在《红楼梦》中以文备众体,互文指涉等形式展现,这是曹雪芹极为厉害的地方。

最后,潘教授特别强调,“《红楼梦》叙事”是中国自己的叙事方式,中国的小说是到了《红楼梦》才眼界始大。尽管《红楼梦》的这登峰造极的文学造诣在中国却没有传人,迄今为止没有超越《红楼梦》的存在。潘教授鼓励大家研读《红楼梦》,向曹雪芹学习“大眼界”的创作,在他的带领下学会“灵魂歌唱”,而且是放声歌唱!

潘知常教授在国内外各学术组织与网络平台硕果斐然,本讲座从疯狂的中国将曹雪芹“刺伤成诗”;能感之:讲“好故事”;能写之:“讲好”故事以及曹雪芹之后的“灵魂歌唱”四个方面,讨论曹雪芹的《红楼梦》带给今天的文学创作的深刻启迪。讲毕,在场师生或踊跃提问,或表达感激,潘教授都一一给予回应,讲座在热烈而深情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龚绿叶

初审:鞠鹤    复审:曹修禺    终审:刘新少


2023-11-02 11:11

编辑:曹修禺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