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课作为高校培养人才中重要的一环,其作用不仅体现在知识转化层面,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2025年4月8日上午,人文学院国际传播班全体同学在欧阳云玲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参观,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专业课程的学习,打造了一堂生动的课程思政课。
“千年学府,百年师范”,同学们跟随讲解员的步伐漫步在展厅中,先后走过了湖南省第一师范各个展厅,聆听讲解员讲述着青年毛泽东的求学经历的点点滴滴。
在这里,同学们了解到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与深厚的革命血脉,回顾了毛泽东早年在这里求学、执教并从事早起革命活动的的青春岁月。青年毛泽东曾立下的“不谈金钱、不谈家庭琐事、不谈男女关系”的“三不谈”室规,常常与志同道合者们对社会时事开展高瞻远瞩的分析,让大家穿过百年岁月看到一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青年;他的“不动笔墨不读书”与“闹中读书”的学习方法,他为《伦理学》写下了12000余字的笔记,以及他每天徒步至湖南图书馆阅读的习惯,让一个博闻强识、神采奕奕的读书人跃然而出;他不仅爱看理论书籍,同时也倡导读“无字之书”。在第一师范求学期间,青年毛泽东利用假期,徒步行走了5个县深入农村考察,了解中国国情及民生疾苦,这种躬行实践、知行合一的理念深深感染着参观每一个同学。
在这里,同学们也看到了青年毛泽东如何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新闻思想。首先,毛泽东精准把握传播对象特点进行思想宣传。为了吸引工人参加夜校,毛泽东用一篇湖南方言写出的“告示”,向工人们宣传了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利用报刊传播革命思想。五四运动期间,毛泽东作为湖南学生联合会的干事,被推举为《湘江评论》主编。《湘江评论》是毛泽东创办并亲自主编的第一个正式报纸。他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他号召要把民众联合起来,因为人民群众发动与否,是决定一切革命胜负的关键。这不仅是毛泽东新闻传播思想的开端,也是人民革命统一战线思想的雏形。
大礼堂、八班教室、水井、阅报室……14个红色纪念点,一个个红色历史故事,同学们通过一件件展品,一个个实际场景深入历史的肌理,重走伟人的足迹,深深切切地重新感受到一百余年前的激荡岁月,与青年毛泽东留下的印记亲切互动,不仅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形成有了亲身的体验,也感受到了自己身上一脉相承的时代使命。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增进同学们对毛泽东新闻思想及生平了解,探索党报精神与红色报刊的文化内涵,更培养了学生们立足当下、奋发上进的意识。参观结束后,同学们都纷纷表示,今后一定要紧跟毛主席的脚步,继续学习革命先辈身上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撰稿:袁嘉旎 田傲君
初审:欧阳云玲 复审:曹修禺 终审:刘新少
2025-04-11 21:17
编辑:曹修禺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