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晚,由中南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学术讲座“作为方法的现代文学档案文献”在潇湘校区A座114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特邀西安交通大学文学系副教授曾祥金担任主讲人,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易彬主持,校内师生三十余人参加讲座。
曾祥金从文献等级与档案价值切入,提出“书信不如档案”的观点。他强调,档案因其客观性与原始性,在文学研究中具有最高可信度。当前现代文学领域对档案的利用仍显不足,亟需通过档案的发掘与整理填补作家年谱空白、修正文学史叙述,并为学术研究提供多维视角。
在案例分析环节,曾祥金以“档案郭沫若”为切入点,详细梳理了郭沫若相关档案的分布与价值。其档案资料主要藏于国民党党史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中科院档案馆及高校、出版机构等,涵盖北伐时期任职函件、文化工作委员会电文、中科院院长任期文件等。通过档案可还原郭沫若作为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出版人的多重身份。
曾祥金指出,现代文学档案研究需从辑佚、手稿与版本分析入手。他以“二史馆”藏创造社成员档案为例,强调档案对解析文学团体转型(如从“文学创造社”到“政治创造社”)的深层意义。同时,他提醒研究者需注意档案的历史局限性,建议结合日记、报刊等多元材料互证,避免“为新材料而新材料”,需与既有研究保持对话。
展望未来,曾祥金提出多项建议:加强团队分工协作、简化档案馆调阅流程、推动档案数字化及数据库建设,并呼吁高校设立“现代文学档案学”学科,系统培养专业人才。
在提问环节,针对“如何选择研究切入点”,曾祥金建议从“小切口”入手,如作家某一职位或历史事件,逐步扩展至时代背景与社会网络。对于“档案与文学自述矛盾”问题,他主张结合具体历史语境分析,例如郭沫若对国民党态度的表述差异,需联系国共关系变迁进行解读。
易彬认为,本次讲座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档案文献的深入挖掘将为文学史书写注入新活力,期待未来更多跨学科合作与成果涌现。
撰稿:邬帛桦
初审:易彬 复审:曹修禺 终审:刘新少
2025-04-16 18:49
编辑:曹修禺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