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至10日,2025年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学会(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AEJMC 2025)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举行。我院智媒传播研究中心团队撰写的两篇论文被录用,团队博士研究生朱卓林、硕士研究生韩付田前往参会,分别在主题为“Visual communication”和“Audience, engagement, perception”的研讨会进行了报告。并与《媒体伦理杂志》等期刊编辑,以及来自德克萨斯州大学、肯塔基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展开交流研讨,论文成果获得与会者好评。
(1)Multimodal Narratives in Weibo Trending Hashtags: The Impact of Language Structure and Visual Content on Communicative Effectiveness;作者:朱卓林, 朱承璋, 肖亚龙, 冯杰, 张健, 罗军飞(通讯作者)。
本研究聚焦于微博热门话题中语言结构与视觉内容的协同作用及其对传播效果的综合影响,旨在探讨何种多模态叙事单元更易引发广泛传播。研究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聚类算法,对14.9万条微博话题标签的句法结构以及部分多模态话题的视觉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考察不同类型话题标签的结构特征及其与视觉素材的关联模式。结果显示,不同语言结构与特定图像风格之间存在显著的搭配偏好,这种组合方式对话题的热度排名具有重要影响。句法上更简洁的话题标签往往搭配即时性视觉内容,而结构更复杂、接近完整句子的标签则倾向于与更丰富、具有叙事性的视觉素材共现。此外,富有情感色彩的内容,尤其在与句法较复杂的语言结合时,能够显著提升传播效果。研究表明未来的社交媒体内容设计应重视语言与视觉的协同优化,以增强公共传播的精准性与影响力。
(2)Humor Across Cultures: A 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Engagement in Chinese Webnovel;作者:韩付田,赵小龙,陈奕丰,邹子露,徐亚雄,冯杰(通讯作者)。
该研究聚焦幽默内容对跨文化网络文学用户阅读参与行为的影响。通过运用基于深度学习的 CMSOR幽默识别模型和有监督的机器学习对英文原创网文和中译英网文中的幽默内容进行识别与分类,揭示不同类型的幽默文本与国际用户评论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幽默在全球性对话中的传播潜力和局限。同时,为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推广提供新的实践建议。研究表明,幽默文本能显著提升跨文化用户互动积极性;冒犯型幽默因接近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因此更能调动以美国用户为代表的海外用户的参与行为。相较于中译英文本,英文原创幽默文本更能影响用户参与行为。研究证明了幽默文本具有跨越文化隔阂的潜力,为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推广提出了“全球在地化”的实践策略。
新闻和大众传播教育学会(AEJMC)创建于1921年,起初致力于召开年度新闻教育会议和统计美国新闻教育的基础数据(学院、课程和教学实践)。第108届AEJMC以“Leading in Times of Momentous Change: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Opportunities(重大变革时期的领导:个人和集体的机会)”为主题,探讨专业传播者在重大变革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掌握的力量,并强调他们如何坚守包容与开放这一核心价值观。
如今,该学会在50个国家拥有超过3700名会员,包含19个分会、8个兴趣小组和3个委员会,出版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等3本学术季刊和2本年刊。
撰稿:朱卓林、韩付田
初审:朱承璋 复审:曹修禺 终审:刘新少
2025-08-17 15:59
编辑:曹修禺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