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山河英雄城,革命红乡鱼水情——人文学院寒假社会实践记录


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赓续红色文化血脉,展现青年责任担当,“鱼水情深赤子心,红色精神永赓续”寒假社会实践小队积极响应学院号召,在1月26号抵达“英雄之城”——辽宁省锦州市,依托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了为期六天的红色基因探源之旅。下面,请跟随“锦旅红乡”小分队揭秘这座英雄之城吧!

(辽沈战役纪念塔海报)      (“锦旅红乡”团队logo)

探秘辽沈战役,感悟军民鱼水情

1月26日,团队成员在辽沈战役烈士陵园集合。    

(胜利之门)                (烈士名录)

我们在南门停靠,一下车就被眼前这座气派的菱形石质建筑——“胜利之门”所震撼,纯白的石门上,“辽沈战役纪念馆——叶剑英”几个大字深深嵌入其中。胜利之门不仅是一座门,更是一组城市雕塑,透视出后代子孙对先辈英烈功绩的赞扬。

(团队合照)

沿着陵园的中轴线向里行进,大广场十分开阔,幽雅肃穆,一块块连续的黑色磨光方石在广分布场的两侧,鎏金的魏碑体密密麻麻地排列着,那是在辽沈战役烈士名录,记载着五万名壮烈牺牲的解放军战士。朱德元帅曾说“辽沈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我们将铭记这段历史,铭记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动荡年代,有那么一群人,将他们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保家卫国的解放事业中。

缓缓走上阶梯,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中心广场正北处的一座巨大的青铜铸就的解放军战士全身塑像,这正是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它坐落在苍松翠柏中。天空湛蓝,战士枪振臂呐喊,目光炯炯,眺望远方。

军威园里的飞机大炮、书法碑林中的赤胆忠心,朱瑞将军墓前的两束菊花,天空中来回盘旋的白鸽,这座陵园里有数不尽的革命故事,有唱不完的英雄赞歌。怀着敬畏的心,我们继续前往下一个展馆。

(辽沈战役纪念馆)

1月27日,团队成员参观了辽沈战役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由序厅、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全景画馆五个展馆构成。

在纪念馆中我们有幸遇到了一位身穿深褐色07式迷彩服的老人,在采访中,老人自豪地表示“我儿子当过十七年兵,我这身衣服就是他的!”接着,老人如数家珍般滔滔不绝地讲着辽沈战役的历史,从塔山阻击战讲黑山“101”高地,从配水池战役讲到梁士英烈士……,在他的讲解中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流淌着的的英雄血脉,正在这个暮年的老人身上熠熠生辉。

(受采访的老人)            (幼儿园小朋友的回答)

从序厅走出,一群身穿红色校服的幼儿园小朋友们在老师的组织下由家长们陪同参观,我们随机采访了其中几位家长和小朋友,采访问题集中于教育理念和参馆感受。其中一位小朋友们的回答让我们十分动容“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红色的基因在此刻觉醒,深深烙印在每一个锦州儿女的心中,这就是文明的传承。

血战“第二凡尔登”--配水池之战

1月28日,团队前往配水池战斗遗址和陈列馆。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整个东北战场,最关键的就是围绕锦州战役,其中又以配水池战斗最为惨烈。

敌军首领范汉杰将这里打造成铜墙铁壁,调用加强营,他们携带着先进装备,叫嚣要将配水池变成“第二个凡尔登”,甚至还打出标语“守配水池都是铁打的汉”。为此1营喊出“攻打配水池的都是铁打的汉。”的口号,表达出我军就要啃下这个硬骨头,打这个铁的决心。

   (墙上留下的弹坑)        (配水池战斗遗址)

被炸断双腿的刘永秀仍死守第一战线;被子弹击中的范俊卿留下临别遗言;苦战31小食的营长赵兴元带着剩下的的6名战士直冲敌营,凭借惊人的毅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配水池战斗遗址陈列馆)

战前是800人啊,战后就只有25人了,何其壮烈!直到现在,配水池的墙上仍旧留有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深坑,令人触目惊心。

人民军队能由弱变强、一步一步走向胜利,就是因为有太多这样不惧牺牲的英雄。他们为了心中的信念,明知冲上去是死,也勇敢向前,哪怕没留下姓名、功绩无人知晓,也心甘情愿。

舍身炸碉堡英雄——梁士英!

1月29日,今天的主人公是梁士英烈士。

沿着扶梯而上,青松翠柏间,一个手握炸药,跃身向前的烈士雕塑映入眼帘,这正是梁士英烈士炸碉堡遗址。

1948年10月,年仅26岁的年轻战士梁士英在总攻锦州的战斗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顶住爆破筒,炸毁了敌人的碉堡,为战友向前推进清除了障碍。

(梁士英舍身炸碉堡遗址)             (梁士英雕像)

从拉燃导火索,到爆破筒爆炸,只有大概7秒钟的时间。在这7秒钟里,共产党员梁士英没有犹豫,没有退缩,有的只是视死如归的决心和人民必胜的信念。

(士英小学)               (梁士英烈士陈列馆)

锦州人民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将他牺牲地所在的这条街命名为“士英街”。在这条街的对面,士英小学墙壁上的英雄画像,士英桥下的青铜浮雕,梁士英烈士展览馆中的炸药残骸……,士英精神早已深深融入锦州人民的生活中,成为一种信仰,永垂不朽。

东北第一所国立大学--东北交大

1月30日,团队成员来到东北交通大学义勇军抗战遗址。

隆隆的火车呼啸而过,双洞下车水马龙,无人驻足。窄窄的台阶,铁路之旁有一所高校的历史,在闹市中隐藏。它就是东北交通大学,它是东北的第一所国立大学。1927年建校,奉系当局和师生们不屈不挠,最终冲破日军阻力积极筹备办校,为东北自建铁路积攒了力量。

然而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使锦州陷入绝境,校园内朗朗的读书声夏然而止,师生们陆续撤离。

(东北交通大学遗址)

走进遗址,公园里曾经的纷飞战火,早已化为历史繁茂的草木之间。如今的大学旧址,静谧清幽,草木掩映下,张学良雕像静静位立在公园中央,挺拔的身姿与雕像背后的历经沧桑的大学办公室相得益彰。

“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探秘生生果园和廉政文化:

1月31日,团队成员赴锦州苹果廉政文化中心和生生果园旧址。

在生生果园,遇见一位爱国实业家。从山脚蜿蜒而上,今天我们来到了锦州南山,漫山遍野的果树,交错纵横的山峦,一座眺望塔下,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苹果园--南山生生果园。其创始人李善祥,开荒种树,创办股份有限公司,培养果树技术人才,以对抗日本人在辽南一带对苹果垄断的局面。解放战争时积极他送儿女参军入党,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一九四九年后,它将毕生所创造的生生果园、耕余学院等无偿奉献给国家。

(在生生果园广场的合照)           (生生果园旧址)

毛主席曾说过“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指的就是这里,主席一生三次提到这句话,从此,锦州苹果于辽沈战役和锦州这所英雄城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锦州的象征。

新的时代,锦州苹果有了新的含义。在参观锦州苹果廉政文化展览馆中,我们回顾解放军战士不随便吃老百姓苹果的故事、毛主席关于“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的名言和深刻感悟到其背后承载着的“两个务必”的廉政文化内涵。

(锦州苹果廉政文化中心)      (“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

只有将努力把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文化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相融合,不断创新,锐意进取,才能够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够将让党和政府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后期收尾工作:

2月1日,团队在惠民一中(高中)开展此次锦州红色文化调研的宣讲活动,梁士英烈士的英雄事迹为切入点,为同学们讲解了辽沈战役的发展历程,做到红色文化教育入课堂。

(学校宣讲结束后的合照)

截至2月29日,我们陆续发表了“五万个名字的缄默”“锦绣山河英雄城,革命红乡鱼水情”等7篇原创公众号推文(后续还会定期发布7篇推文),原创制作出14个宣传海报。并在抖音等平台发布关于辽沈战役的视频,做到了实践调研和专业特色相结合。


历史不会说话,遗迹也默然,所以才靠我们去发现它,留住他。希望辽沈战役不被忘记,希望五万个名字不会被岁月埋没,希望红色的火种在人民心中永生。

一座座纪念馆和遗址就是一片片精神高地,更是传承革命精神的红色基因库。唯有真正深入实地调研考察才能够切实体会辽沈战役胜利背后解放军战士们的铮铮铁骨,切实了解锦州红色文化的不竭源泉,切实感悟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珍贵。做到知史明理、知史增信,缅怀先烈,赓续红色文化血脉,守住来之不易的大好河山。

(锦州的一角) (再见,锦州!)

 

文案:白梦琪

图片:白梦琪    殷可桐

初审:舒丽瑰    二审:杨紫金    终审:刘新少

 


 

2024-02-16 15:47

编辑:杨紫金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